電子郵件  -  
登入  -  
回首頁    
Friday, March 29, 2024 
Zheng-He Society of Americas (美洲鄭和學會)
Articles (研究文章)


 

大型郑和宝船的存在及其出现的年代探析

席龙飞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湖北 430063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体势巍然的宝船,一直是人们视线的焦点。由于史籍文字的简古,传世及出土文物有限,因而宝船的船型和尺度,长期以来都笼罩着一层历史的迷雾。

《明史·郑和传》记有: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1]

对《明史·郑和传》造大舶句如何理解?

造大舶句的理解?不外乎有以下3种:

1)在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时就出现有长四十四丈的大型宝船62艘之多;

2)在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包括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型宝船在内的各种船型共62艘;

3)《郑和传》中所记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代表性船型,并不一定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就出现,更不是说大型宝船就有62艘之多。

毋庸讳言:对长四十四丈大型宝船的存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不乏其人。他们往往对造大舶句作第1种理解,因而认为明成祖朱棣即使在即位的永乐元年(1403年)作出下西洋的决策,命令在全国各地大造船舰,两年之内,也绝不可能造出62艘大型宝船的。

我认为此种反对的理由是正常的,我表示理解。但是,我认为《明史·郑和传》中的造大舶句不能这样理解。

即使按第2种理解:说第一次下西洋时就出现了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型宝船,哪怕是一艘!我看未必。我认为第一次下西洋时难以出现长四十四丈的大型宝船。

从《明成祖实录》所载永乐元年至十八年上谕建造海船统计表(表1),经过分析,人们就会理解:大型宝船是在第4次下西洋时,即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出现的。表11983年出现在拙著试论郑和宝船[2]一文中,承多位学者广为引用。2008年根据《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2005年增编本)修改。20097月又根据刘义杰先生对疏漏之处的补充再作修改。

从表1可见,永乐元年、二年共有6次造船的记录。其中第6次是永乐二年正月命福建为遣使西洋造船5艘。即使是长37丈宽15丈的第二号宝船,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内,能造出12艘,也应当算作很大的成绩了。我认为在第1次下西洋时是没有大型宝船的,甚至在前3次也都没有出现过。

在表1中的第12项,是永乐六年正月十八日,命工部(南京)建造宝船48艘。这是《明成祖实录》中第1次出现建造宝船的记录。第3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七年出发。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也来不及建造完毕。但是,到第四次下西洋时,是永乐十一年(1413

1 《明永乐实录》所载永乐元年至十八年建造海船统计表

建造地点

艘数

建或改

永乐实录卷数

附注

1

元年五月初五

福建都司

137

建造

19

2

元年八月十八

京卫及浙江、湖广、江西、苏州

200

建造

21

海运船

3

元年九月二十

浙江观海卫

36

建造

22

捕倭海船

4

元年十月十七

湖广、浙江、江西

188

改造

23

海运船

5

二年正月二十一

福建

5

建造

26

特指遗使西洋

6

三年五月二十二

浙江等都司

1180

建造

35

7

三年十月十六

浙江、江西、湖广及直隶安庆

80

改造

38

海运船

8

三年十一月初五

浙江、江西、湖广

13

改造

39

海运船

9

四年十月初九

浙江、江西、湖广及直隶、徽州、安庆、太平、镇江、苏州

88

建造

46

海运船

10

五年九月初五

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运船

249

改造

52

备使西洋诸国

11

五年十一月初七

浙江、湖广、江西

16

改造

54

海运船

12

六年正月十八

命工部

48

建造

55

13

六年二月二十八

浙江金乡等卫

33

改造

55

海运船

14

六年十一月初六

江西、浙江、湖广及直隶、苏松府

58

建造

60

海运船

15

七年十月二十四

江西、浙江、湖广及苏州等府卫

35

建造

66

16

七年十二月初十

扬州等卫

5

建造

67

海运船

17

九年十月十三

浙江临山、观海、定海、宁波、昌国

48

建造

79

18

十年九月二十八

浙江、湖广、江西及镇江

130

建造

85

海运船

19

十年十一月二十一

扬州等卫

61

建造

86

海风船

20

十一年九月二十五

江西、湖广、浙江及镇江等府卫

63

改造

89

海风船

21

十三年三月二十二

命都督汪浩同知督造

建造

96

22

十七年九月十三

未指明,从上下文分析应是工部

41

建造

114

23

十八年九月初十

设大通关提举司,置官如南京龙江提举司

建造

117

专造舟舰

注:本表随拙作《试论郑和宝船》发表于1983年。以后承多位学者广为引用。2008年根据《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2005年增编本)修改。感谢刘义杰先生2009729日对疏漏处的指正,今又作修改。

年),大型的郑和宝船才首次出现,而且记录在第四次随行的翻译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里。

马欢在《瀛涯胜览》中所记宝船是他亲眼所见

随行翻译马欢曾于第4、第6、第73度随行下西洋。第4次下西洋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出发,永乐十三年(1415年)夏归来。马欢在下西洋归来之后,即着手撰写《瀛涯胜览》,初稿第二年撰成。其所记是第4次下西洋的情况。

淡生堂抄本《瀛涯胜览》[3]卷首记有:

宝舡六十三号

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士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

200412月,我和何国卫教授在福建省图书馆见到的《瀛涯胜览》[4]抄本,内页纸张是灰白色还兼有淡淡的黄色。墨字是抄写在已经印有淡兰色的竖格中间,在两页纸的折 摺处印有淡生堂抄本5字。在淡生堂抄本5字之上,按顺序写有页码数。《瀛涯胜览》抄本一卷,共抄写在44淡生堂抄本的专用纸张上。按现代书籍的页码计算方法,这本书共有88页。

《瀛涯胜览》第一页是序。序末的署名和年代共14字,即:

永乐丙申黄中日会稽山樵马欢述

永乐丙申实为明永乐十四年,即公历1416年。

《水运技术词典》马欢条:马欢:明代航海家,字宗道,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伊斯兰教,曾随郑和于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下西洋,担任翻译。归国后将其航海中的见闻写成《瀛涯胜览》一书。[5]

据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第四次下西洋则记有:永乐十一年, 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 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员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6][7] 由之可知:马欢随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是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启航,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夏归国。归国后一年,即永乐十四年(1416年)撰成《瀛涯胜览》一卷。《水运技术词典》也载有《瀛涯胜览》条目:瀛涯胜览:明代郑和船队随员笔记。马欢撰。书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8]这些都与《天妃灵应之记》碑可互为印证。

关于淡生堂抄本的年代,我们已经注意到,在淡生堂抄本《瀛涯胜览》全书末尾一行写有15字,即:

景泰辛未中秋望日会稽山樵马欢述

景泰辛未实为明景泰二年,即1451年。人们略加计算就会知道,这本抄本已经传世550多年了。

当代明史学家万明教授在其著作《明抄本<瀛涯胜览>校注》代前言中写道:

现存郑和下西洋三部基本文献,包括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都是当时跟随下西洋的人所著。其中,马欢《瀛涯胜览》一书,出自亲历下西洋的通事(即翻译)之手,更具原始资料性质,弥足珍贵。费信书所记诸国,凡并见于马欢书者,其明确及其重要皆不及《瀛涯胜览》;不见于马欢书之处,大多脱胎于汪大渊《岛夷志略》。巩珍书与马欢书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书前自序直言转述通事之言,实际上有价值的只是书序与敕书三通。因此,马欢《瀛涯胜览》是三部基本文献中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此书久已蜚声中外,不仅是明代一系列有关中外关系记载、清修《明史·外国传》的史料渊薮,也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影响最大的史籍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文和日文都已有译本。1978年,印度著名的历史学家阿里(Ali)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1由此可见此书学术价值之一班。[9]

对大型宝船的存在有疑虑的学者, 如海军工程大学(武汉)唐志拔教授对宝船尺度出自《瀛涯胜览》提出质疑[10];

华裔美籍学者苏明阳先生则更直接,他认为宝船尺度均抄自罗懋登的小说《西洋记》。苏明阳先生写道:《西洋记》第十五回虚构的宝船尺度乃郑和宝船44丈之最原始出处。古今几百种所标榜的庞大宝船尺度是假的、错误的。许多中国人为此所引发过度爱国民族自傲情绪是不当的。造成此误解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家梁启超。他1904年之论文(笔者按:所指为梁启超的论文[11])经常被引为依据。[12]

苏明阳先生在2002年的《船史研究》中写道:在记载宝船八种史籍中,以罗懋登的《西洋记》刊出最早(1597年)《西洋记》第十五回至十八回中之描述是其余七种文献的原始来源,由此得出结论,所有八种文献的转抄之宝船尺度也是错误不实的。[13]

早在19835月的郑和下西洋学术研讨会(江西九江)上,山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邱克所发表的郑和宝船尺度记载的可靠性论文中就写明:“‘明钞说集本卷末亦有景泰辛未一行,……说集本的卷首(不是序)……却有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宽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一十五丈[14]

苏明阳先生不仅见过而且还批评过邱克的论文[14],但是在苏的文章中对于明钞说集本《瀛涯胜览》,在卷末亦有景泰辛末一行,既没有批驳,也没有否定,是苏明阳先生视而不见,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苏明阳在其论文[13]中的表6首栏的《瀛涯胜览》(1413~1451)中,仍以其不曾记宝船尺度误导读者。我们以为:这在学风上不仅不严谨而且是不诚实的, 因而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论文怎么能有说服力呢?

在万明教授的《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一书的卷首有5幅彩版,第3版即说集本的彩照:有封面、有宝船尺度、更有景泰辛未一行。相信这一事实应能解除某些学者的疑虑。

前述论文[10][12][13],对于宝船尺度这段文字,是出自《瀛涯胜览》或进行质疑,或确信是出自罗懋登的《西洋记》,是由于他们没有见到景泰辛未年(1451年)的版本确记有宝船尺度。

万明写道:有学者认为这段文字来自罗懋登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论点建立在万历末年以前的各种钞本、刻本都已散佚上,这一论点已经证明不能成立。[15]

我和何国卫教授,在200412月,到福建省图书馆,看到了海内孤本马欢《瀛涯胜览》明代淡生堂抄本,所以我们相信:宝船尺度的记载是出自马欢的书。

《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一书卷首的第4幅淡生堂本彩照,在头一页上写明福建省图书馆藏祁氏淡生堂抄本14字。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我们见到的海内孤本淡生堂抄本的的原本,可能是该抄本的影印本。一者该海内孤本并没写福建省图书馆藏……14二者照片中的书,一页包括了原孤本的四页。为什么没有出现福建图书馆收藏的淡生堂抄本的照片呢?或者是像我们所遇到的福建省图书馆方面谢绝拍照;或者是作者尚来不及去看那一海内孤本。这只是笔者的存疑。

 

如何评价罗懋登的西洋记和其中宝船尺度

笔者看过几个版本的《西洋记》,其中糟粕确实不少,因为它毕竟是带有迷信色彩的文学作品。杨槱教授在论文[16]中曾引用季羡林教授所说的真人与神人杂陈,史实与幻想并列。笔者以为季羡林先生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从中找出那些真人和史实的部分,扬弃神人和幻想的部分。

《西洋记》既是小说,作者在写作时少不了要广为搜集材料。例如第一百回开头就是一首长诗,其前八句为:[17]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沧溟深,经涉洪涛渺无极。

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占城港口暂停憩,扬帆迅速来闇婆。

经查,这诗竟全部抄自马欢的《瀛涯胜览纪行诗》(可参见万明著作正文的第2页。)

《西洋记》不仅抄了马欢纪行诗的全诗,甚至马欢也出现在小说中。第九十三回:候(显)公公为寻人为郑和圆梦,就找到了马欢。马欢道:小老姓马名欢,原籍浙江会稽县人氏,现任译字之职。对于你可会圆么?的提问, 马欢答曰:小的略知一二[18]

根据著名史家向达(觉明)的研究:《西洋记》卷首,有罗懋登自序,作于万历丁酉岁,即万历二十五年(西历1597年)。万历二十年的时候,正是那日本大野心家丰臣秀吉远征朝鲜,想一朝直入大明国, 易吾朝风俗与四百余州, 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于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作为此书,以讽谕当局。向觉明在文章中说:有人以为同《封神榜》、《西游记》相比,也不相上下。依我看……说到创造的方面,《西洋记》不及《西游记》远甚了。[19]在该文中,向觉明还曾取《西洋记》所载古里国的碑文,来校订《瀛涯胜览》古里条所载碑文的错误。

老一辈的海外交通史学家冯承钧先生,在《瀛涯胜览》校注序中写道:马欢本附有纪行诗,仅纪录汇编、国朝典故二本载之。惟国朝典故本之纪行诗,错诋难读,乃取罗懋登《西洋记通俗演义》所载之纪行诗勘校,《西洋记》所采《瀛涯胜览》之文可资参证者不少,未可以其为小说而轻之也。[20]

厦门大学史学教授庄为巩在论述《西洋记》的史料价值时指出:《西洋记》特别重要的是该书最后的附录,载有南京的《静海寺重修记》、《天妃宫御碑记》、《御制天妃宫碑记》以及《碧峰寺非幻庵香火记》四块明碑,则为民国版的标点本全部删掉,非常可惜。[21]

当今研究郑和的知名学者郑一钧研究员,于1982年冬在北京图书馆点校该馆所藏明万历刻本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时,在第一百回之后,发现了《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这篇重要文献。据此,郑一钧先生撰写并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郑和死于1433这篇文章。[22] 郑和卒年的新证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还获得学术界的公认。正如前已述及的季羡林先生所言:史实与幻想并列, 在《西洋记》中并不缺少史实。

拙著《中国造船史》[23]曾将罗懋登《西洋记》所载下西洋5种船型列于下表:

2 罗懋登西洋记所载下西洋5种船型

船型

桅数

长与阔尺度

长宽比值

宝船

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2.4666

马船

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2.4666

粮船

长二十八丈,阔一十二丈

2.333

座船

长二十四丈,阔九丈四尺

2.55319

战船

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八尺

2.64706

上述表2中的宝船、马船的尺度显然是取自马欢书。后三种船型的尺度来源,我现在也不知道。想必是罗懋登采自当时还能搜集到的资料。这岂不是罗氏的功劳吗?

罗懋登所记载的船型长宽比都比较小,曾被讥讽为短短胖。管劲承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撰文说:何致造成违反水性的”‘短短胖呢?所以本传(按:指《明史·郑和传》)云云,可说是史官笔下造成的船舶,并不曾经过工匠用斧斤,斫大木。[24]

在拙著中已阐明:郑和宝船的船长与船宽的比值很小,如上述表中的5种船型所示者,只有2.33~2.647。这常常引起研究者的各种疑窦。有人以俗语长船短马为例,诘问郑和宝船何以这样短而胖宽?自从1975年出土了泉州宋代海船、1978年出土了宁波宋代海船和在1976~1984年在韩国新安郡海底打捞出一艘中国元代海船之后,人们的疑窦解开了,因为这3艘宋、元时代的中国古船其长宽比都是很小的。可以说郑和宝船的长宽比值有了充分的文物例证。表3中各种研究文献给出的已出土的中国古船的长宽比之值,由之可以看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值与出土古船的比值非常接近。[23]

3 已出土的中国古船的长宽比值

2所示的宝船、马船长和宽的尺度,勿论是采自马欢的亲眼所见,或

古船名

发掘地点

发掘年份

古船年代

长宽比

作者及文献发表年代

泉州船

泉州湾

1975

南宋

2.52

2.48

席龙飞、何国卫,1979

杨槱,1982

宁波船

宁波市

1978

北宋

2.71

2.80

席龙飞、何国卫,1981

徐英范,1981

新安船

韩国木浦

1976~1984

元代

2.80

2.61

席龙飞,19851994

李昌亿(韩),1991

者如苏明阳所说是罗懋登胡编乱造,两种船型的长宽比都是2.4666……,在数学上称为全相等。这是为什么?何以会出现两船的比例是全相等呢?

马欢是下西洋随行翻译,他能写书,也算是文人; 罗懋登则是小说家。很难说他们俩人都是珠算高手。他们俩的珠算都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很多位吗? 笔者以为: 宝船、马船的长宽比全相等,这是造船的法式使然。

记得在十多年以前,我的合作者何国卫教授突然问我:宝船的大者和中者哪一种船先出现?我立即答曰:当然是中者先出现。因为我这样分析:中者长37丈,宽15丈。为要提高载重量,想要将中者增加两成,即乘以1.2,则变成大者,即大者长44.4丈,宽18丈。

凡是学习过工程和在工程界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勿论陆地或水上的建筑物,其主尺度常取整数值。像大型宝船何以取为44.4丈长,而出现一个零头4尺呢?这是船型的法式使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最先出现的船是中者,长37丈,宽15丈。大型宝船是后出现的。正如根据表1,我们分析,大型宝船(长44.4丈,宽18丈)是在第4次下西洋时的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首次出现的。

众所周知:前三次下西洋,航程的终点是古里国,即现在的印度半岛西南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在第三次下西洋时,首次出现一个分船队远航到忽鲁漠斯(Hormuz)。即今霍尔木兹海峡以北的伊朗海岸。其后的四次航程则大大增加了,且远航到非洲东岸。

按着现今的航运原理,随着航程的增大,采用大运量的运输工具是合理的。我相信,随着航程的增大、扩大贸易的需要和航行经验、造船经验的丰富,采用大型宝船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合理的。

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重大意义

杨槱教授在论文[16]中写道:明代的官方造船厂——龙江船厂曾造过郑和出使用的海船。但从[]李昭祥著《龙江船厂志》所载该厂平面布置图,可见该厂是无法建造长44丈的巨大船舶的。对杨槱教授指出龙江船厂不能建造大型宝船,我深表赞同。但是正如厦大庄为巩教授多次指出的杨教授拘泥于龙江说,殊不知龙江船厂无包造之可言[25]

在此次世界华人郑和论坛上,我十分欣喜地看到海洋出版社刘义杰总编,根据新近查到的《船政》和《船政新书》两古籍,提出了新的论文:《明代南京造船厂探微》。文中指出: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共有:(1)造船厂和拨船厂;(2)黄船厂;(3)龙江厂;(4)宝船厂。而且各船厂都有不同的隶属关系。刘义杰先生提出的新材料和新论点,至少在我是不曾掌握的。这篇论文对研究郑和宝船有重要价值。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在南京建设宝船厂遗址公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在20038月至20047月,对宝船厂遗址中现存的第四、第五和第六3个作塘中的第六作塘,进行抢救性发掘。《宝船厂遗址——南京明宝船厂六作塘考古报告》[26]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笔者以为这一考古发掘成果对研究郑和宝船具有重大意义。[27]

2004年夏,杨槱教授和我本人曾同去南京宝船厂遗址考察。我曾向杨先生试探地求教:这里应该能建造大型宝船吧!杨先生则立即响亮地回答:那不一定。在这个作塘里可以横向建造许多小型渔船和其他小船。当时我只能报以笑声以结束对话。

、结

长四十四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的代表性船型, 虽然在各种文献中都提到, 但是在第一次开洋时并没有出现, 甚至在前三次也都没有出现。根据本文表1永乐朝的造船统计表, 在第12, 永乐六年正月才首次出现上谕: 命工部建造宝船48艘。此次建造的宝船, 来不及用于第三次下西洋, 所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才首次出现大型宝船。后四次的航程比前三次要远得多, 航程的增大, 贸易的需要和航行经验造船经验的丰富, 在第四次下洋时出现大型宝船是顺理成章的。现有文献证明: 说宝船尺度抄自《西洋记》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况且《西洋记》也并不全是胡编的。南京宝船厂遗址及其发掘成果的存在,再想否定大型宝船的存在,那就真的十分困难了。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4月第一版,第7766页。

[2] 席龙飞,何国卫:试论郑和宝船,《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第13页。收入《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收入王天有、万明编:《郑和研究百年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收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 淡生堂抄本《瀛涯胜览》卷首(福建省图书馆藏海内孤本)。

[4] 席龙飞、何国卫:马欢《瀛涯胜览》明代淡生堂抄本寻访记,《海交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8~21页。

[5] 水运技术词典编委会:《水运技术词典》(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月第1版,第114页。

[6] 萨士武:考证郑和下西洋年岁之又一史料——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原载(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八十期(1936410日)。收入《郑和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版。

[7] 周文林等主编:《郑和史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晨光出版社,20056月第1版,第13页。

[8] 水运技术词典编委会:《水运技术词典》(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月第1版,第2315页。

[9] ·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代前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页。

[10] 唐志拔:关于郑和宝船尺度出自《瀛涯胜览》的论点质疑《船史研究》总第11~12合期(1997年)。

[11]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原载《新民丛报》1904年第3卷第31号,署名中国之新民。收入《郑和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版,收入王天有,万明编:《郑和研究百年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收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 苏明阳:明清文献中庞大郑和宝船尺度之来源,《郑和研究与活动简讯》第四期(2002420日),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出版合订本(上)。

[13] 苏明阳:历史与小说的错误交织——解开郑和宝船之谜,《船史研究》第17期,郑和下西洋专刊,2002年,第139~153页。

[14] 邱克:郑和宝船尺寸记载的可靠性, 《文史哲》1984年第3期。收入《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121页。收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 643页。

[15] ·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8页。

[16] 杨槱:现实的科学的探讨郑和宝船,《船史研究》,总第17期(2002年),第44~47

[17] ·罗懋登著:《西洋记》,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版第738页。

[18] ·罗懋登著:《西洋记》,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版第690页。

[19] 向达(觉明):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原载《小说月报》第一号(新年号)47-641929110日,署名觉明。收入王天有、万明编:《郑和研究百年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9-31页。收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51~162页。

[20] ·马欢撰,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收入《郑和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62页。收入王天有,万明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3页。收入《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63页。

[21] 庄为巩:论明版《三宝太监试西记通俗演义》,《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39页。

[22] 郑一钧:郑和死于1433,原刊发于《光明日报》1983316日史学副刊。

[23] 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63页。

[24] 管劲承:郑和下西洋的船,原载《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1号。收入《郑和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版;收入王天有,万明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收入国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活动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5] 席龙飞:庄为巩教授关于郑和及其宝船研究的通讯,《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6] 南京市博物馆:《宝船厂遗址——南京明宝船厂六作塘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7] 席龙飞:从南京宝船厂遗址的发掘成果看郑和宝船,原载(上海)《社会观察》2005年郑和下西洋特刊,收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685~690页。

1 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37,中华书局,1985年。

 

CLICK HERE TO DOWNLOAD FILECLICK HERE TO DOWNLOAD FILE